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已經爆發月余,到目前為止已造成多人病逝,對國民重大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目前的研究顯示該病毒宿主很有可能來源于武漢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因此引發了公眾對野生動物消費和保護的進一步關注。有專家從法律角度提出諸多強化限制甚至全面禁止的要求,筆者認為有必要從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討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以更好地保護野生動物,降低因為不當野生動物利用方式造成的危害。
傳統習俗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從歷史沿襲而鞏固穩定下來的社會及文化習俗,它同民族情緒和社會心理密切結合,成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準則。雖然民俗文化集中了民族百姓千百年生活智慧的結晶,也成為今天我們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一些民俗文化有其膚淺,表象化甚至愚昧的一面,鼓勵人們扭曲不健康的消費,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我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在我國傳統民俗文化中歷來就有諸如以形補形、諧音吉利等表象化的成分。前者如吃了形如腎臟的豆類就能補腎,吃了核桃就會補腦,吃了肉蓯蓉就能壯陽等,通過取象比類,運用事物相近的形象獲得某種聯系,從而穿鑿附會出一些人們所期待的功效。在養生傳統之下,這一文化積弊深重,不斷以新的面目出現在大眾傳媒中。所幸,隨著現代生物學、營養學等的發展,這些以形補形的謬誤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被認知。后者則是基于發音中的諧音求取壽福祿、發財等吉利的心理,發展出相應的吉利討彩型消費文化。
上世紀我國北方草原就曾因一個著名的諧音吉利文化——發菜貿易而造成嚴重生態破壞。發狀念珠藻,因其色黑而細長,如人的頭發而得名發菜。廣東及東南亞取發菜諧音為發財,常在春節菜品中使用,以求來年吉利。發菜多產于中國內蒙古、寧夏和甘肅、青海等地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對改良荒漠土壤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民為了獲取收益,在北方草原地區大量摟發菜,給生態環境和社會安定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由于摟發菜需反復摟拔,所到之處90%的草本植物連根拔起,對草地破壞是毀滅性的。據調查,其時內蒙古因摟發菜涉及草原面積2.2億畝,其中1. 9億畝草場遭到嚴重破壞,約占內蒙古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8%,有0. 6億畝草場被完全破壞,基本沙化。草原植被受到大面積破壞,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導致草原風災和旱災程度加重,加速了草原沙化和一些珍稀物種的滅絕,沙塵暴加劇,對黃河中上游地區乃至國家的環境安全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而最近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受到廣泛關注的中華菊花蝠,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更因“蝠”與“?!敝C音,“蝙蝠”寓意“遍?!?,因此在傳統民俗文化中一直是祥瑞之獸的代名詞。古代官宦之家的宅邸上、在絲綢飾物上,都常常會見到蝙蝠的身影,民間繪畫中也有以五只蝙蝠寓意五福臨門的習俗。在飲食方面,即使蝙蝠外形丑陋,被很多人戲稱為已經“努力讓自己怎么看都不像食材”,還是被烹飪成“福壽湯”。又因“鹿”和“祿”同音,于是蝙蝠和鹿一起烹飪,更成了“福祿湯”,吃了就意味著福祿雙收。然而,蝙蝠棲息地常常濕潤、高溫、逼仄,環境較為惡劣,病菌叢生,攜帶大量病毒,其中包含諸多人畜共患的傳染病病毒。蝙蝠作為唯一一種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它形成了獨特的防御和免疫系統,使得它攜帶大量病毒卻并不會致病。目前在蝙蝠體內已經分離出超過80種病毒,近年來爆發疫情的尼帕病毒、SARS、MERS、亨德拉病毒等一些對人畜具有高致病性的病毒都陸續在蝙蝠身上被發現,蝙蝠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病毒庫”。當它們深居山林,自然與人類相安無事,不會對人類構成威脅,當人類將筷子伸向它們,病毒便在不知不覺中在宴席間迅速發生。食客所期待的福祿雙收沒有到來,潘多拉魔盒卻已被打開,嚴重的疫情開始傳播,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與人道危機。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確包含著種種生態智慧,它們是我們今天促進生態文化,踐行生態生活的重要文化源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生態習俗主要是在我國傳統農業社會形成的,它多基于農業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關于自與自然萬物及其內在關聯的認識也主要是感性認知,主要是應對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生活需要。因此,面對當下社會現實生態環境問題時,難免暴露出其固有局限。
生態文明建設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是踐行者。在我們倡導綠色生活,推廣綠色消費時既需要充分利用好傳統生態文化中科學的成分,也需要需要檢視過去那些反生態的習俗,揚棄其中不合時宜的反生態的部分。愿我們在與野生動物的共處中,形成新的雙方共容共存的相互適應的生態生活習俗,遠離瘟疫災難。